“病”肩前行,薪火相传
魏 严
莺飞草长,翠柳拂风,走在南阳医专的校园里,随处可见如花笑颜,蓬勃生机。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少年披一袭白衣款款而来,我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,却知道他们将走向何方。
这是一节病理解剖学大体标本实验课。位于四号教学楼的病理解剖标本馆,入口处是数码锁,蓝白相间的展示墙,数控的灯光和空调,内部的电脑一体机上展示着人体各系统的病理变化,置身其中,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学习体验。老师正在讲解展台上摆放着的病理大体标本,与馆内强烈的现代感不同的是,盛放标本的玻璃器皿看起来有些陈旧,上面的标签有些是新换的,有些已经泛黄,但字迹依然清晰,他们像是一个个老朋友,用一段段并不久远的故事迎接着来到这里的新朋友。
二零零八年,刚刚毕业的我来到南阳医专,进入了病理教研室。第一次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,走向病理解剖台,老教师的耐心引领,倾囊相授,让我从最初的懵懂,到敬畏,再到钦佩,内心由衷地赞叹老一辈医专人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。
记得第一次走进病理解剖标本馆,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木质的门窗,格外朴实,馆内的光线略有些暗,但玻璃制的展示架被擦得透亮,每一件标本都摆放整齐,观察起来视野非常好。刘安丽主任和教研室的老教师们指着一件件标本如数家珍:这一件骨肉瘤标本当时做起来可不容易,标本大,买不到合适的容器,大家就想把几块大尺寸的玻璃用胶粘起来,但是玻璃太大,粘了好多次都不成功,几个人用手扶着、用纸盒子撑着,粘好框架再一遍一遍地加固,以为做成了,谁知道刚加进固定液,又漏了,只好重新来;那一件下肢坏疽的标本,是老师们大夏天借了辆平板车从旁边县里拉回来的,倒固定液的时候熏得人眼泪直流;这边的一组食管癌标本是大家在医院外检过程中一件件收集的,那边的一组肺结核标本做的时候我们带了好几层口罩、手套,就怕传染,还有这边的佝偻病标本,现在可难找了……说起这些,老教师们的脸上都是乐呵呵的,似乎那些困难和汗水都不曾存在过。一件件的标本成为了老师们的战友,无言地传递着知识,一届一届的学生从这里走过,幸福地收获着成长。如今,参与标本馆初建、亲手制作这些标本的老师们大多已经退休,标本馆的展板上也看不到他们的名字,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,走进这里的学生不会知道他们是谁,但每一件标本又都是他们的故事。
时光荏苒,历史的脚步并未走远,我们歌颂老一辈医专人踏实严谨,以苦为乐,兢兢业业为党育人的作风,不仅是为了歌颂,更是为了传承。始建于1967年的病理标本馆,经过历任学校领导的关心、帮助和几代病理人的不懈努力,得以不断充实、扩建,虽历经岁月,却焕发出新的生机。馆中现藏标本千余件,包括肿瘤标本展示区,系统疾病标本展示区,炎症及传染病标本展示区,组织损伤及血液循环障碍标本展示区,共四个展区,可面向在校学生、专业教学人员开放,并为临床、科研服务;同时,可面向非医科大学生和部分社会人员开放,培养科学精神,提升医学素养,关注生命质量。
二〇二〇年,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为响应国家号召,“停课不停学”,学生无法到校,但理论课程可以采用PPT课件,通过钉钉直播进行网上授课,然而病理学实验课作为以形态观察为主的课程,却没有足够的资料,为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,吴红芳主任带领病理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,写讲稿、调灯光,布置场景,在标本馆中录制实验教学视频,老师们不是专业的摄像,但是可以借助手机,不是专业的主播,但是多练几遍总能讲好!看着一件件标本,仿佛是老一辈的病理人正在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明道、解惑,给我们鞭策、鼓励!终于,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病理标本馆以崭新的姿态在网络上与学生见了面。病理人用优质的教学效果为疫情这张考卷提交了最美丽的答案!
医路艰辛,虽苦不悔,病理教研室的老师们用爱和责任告诉每一位选择医学、选择南医的学子,在每一个挑灯夜战的晚上,月色澄明,我们与你“病”肩前行!
淯水之滨,仲景故里,这片沃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医人,在每一个冬去春来的早晨,雪色清朗,我们与你“病”肩前行!
崇仁、厚德、恒志、精术,把医学的火种代代相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