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石之光,遇见最美的你
时炳钦
在南阳医专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爱岗敬业、任劳任怨。“传道授业解困惑,披肝沥胆剖苦心”,这是他们的自勉,同时也是从事解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。从老一辈解剖学工作者廖传康,到程田志、刘荣志、胡庆甫历经三代传承下来的“甘做基石,润物无声”的解剖精神,已经深入到每个解剖教师的灵魂。在解剖人的不懈努力下,解剖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,涌现了2019感动中原教育人物刘荣志,南阳市师德标兵胡庆甫等先进个人代表。
一、践行师德,做学生需要的教书人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“高尚的师德,是对学生最生动、最具体、最深远的教育。广大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,把个人理想、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、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,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,甘为人梯,乐于奉献,静下心来教书,潜下心来育人,努力做受学生爱戴、让人民满意的教师”。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第一标准。
南阳医专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,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,还利用周三下午是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中理论学习。通过理论学习,各个教学团队的师德素养有了明显提升,解剖团队更是走在了前列。每名解剖工作者都牢固树立了两个意识: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。责任意识即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,始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,干一行钻一行,脚踏实地、淡泊名利、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。发展意识即积极学习,刻苦钻研,奋发进取,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,教学能力、科研能力、像“春蚕”一样,把毕生献给教育事业,坚持以自己的敬业之情实现人生价值。
解剖团队的教师,不但承担着这教学工作,还承担着标本制作和维护的工作,常年与尸体和甲醛打交道,工作环境经常受到甲醛的污染,只要我们走到楼道里,就能闻取刺鼻的气味。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,他们这些解剖人却守得住寂寞,耐得了清贫,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谈之色变的甲醛和尸体,做好本职工作是他们对自我最基本的要求。
二、教书育人,平凡的岗位上展风采
解剖团队的老师始终把“传道授业解困惑,披肝沥胆剖苦心!”作为勤奋工作、教书育人的座右铭。为了学生,他们愿做“红烛”,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;他们愿做“春蚕”,默默无闻,把毕生学识教给学生;他们愿做“人梯”,倾尽心血,为学生成才奉献青春。
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计划,每年学生数量不断增加,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开学较晚,再加上大一新生第一学期都开设解剖课,13个教学周,课时特别集中,为完成教学任务,实验老师们周一到周六,一天8节课,有时晚自习还要加课,这样一天就要上10节课,晚上10点多到家,早上7点多又要到学校,老师们休息不好,身心疲惫,却没有任何怨言。
特别是团队的胡庆甫老师家离学校比较远,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临时支了一张床,就住在了办公室,这里就成了“家”。每周只有周末才回家与家人团聚。家属曾开玩笑地说:“学校才是你的家,家只是临时酒店,虽然相隔二十里,像是住在两座城。”家里需要他的时候也帮不上太多忙。胡老师2014年的时候曾不幸患上了急性心肌梗塞,现在还要每天服用药物进行治疗,就这样的情况,胡老师也没搞特殊,为完成教学任务,和其他同志一样,一天8节课,这就是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。
解剖实验课上不过来的时候,刘荣志处长抽时间来上实验课。由于工作本身就很繁忙,加上上课,导致患上了不明原因的眩晕病。严重的时候,头部不能左右晃动,不能乘坐电梯,不能看太密集的物体,这些都有可能使病情加重。上课的时候只能保持头部尽量不动,就在这种状态下,也没有落下一节实验课,让学生深受感动。
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有解剖人三个字,“无私奉献,任劳任怨”的解剖精神早已融入了血液里。
三、 开拓创新,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
疫情期间,根据学校《关于应对疫情开展教学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落实好“停课不停学”,保证教学标准不降低,教学质量有保证。解剖实验老师本学期担任组织胚胎学、人体解剖学、影像解剖学等多门课程的实验课,教学任务重,备课难度大。为保障教学质量,他们绞尽脑汁,多措并举,攻坚克难。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数字标本辅助在线课堂教学模式,精心设计每一次课,每次课都力争做到有重点、有目标、有要求,对知识点进行整合、重组和优化。
根据授课内容,收集素材,整合教学资源。在解剖学教学中,让学生利用虚拟仿真3D解剖软件和标本示教微课,使学生既可以在手机端观察虚拟人体结构,又可以通过视频观察真实人体结构,学生学习兴趣性很高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,利用数码显微镜把切片观察过程录制成视频,同时结合数字教学平台上的数字切片进行教学。数字切片可以随意放大和缩小,达到镜下实物观察的效果。
除了课堂教学之外,更在课下与学生积极地进行互动交流。通过微信、QQ群,与每位学生建立一对一、一对多的交流和讨论的渠道,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、思想状态、并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辅导答疑。常常工作到很晚,但为了学生们,他们无怨无悔。
四、乐于奉献,用基石精神铸造师魂
2003年刘荣志处长创办了中国解剖网,2007年为中国解剖学会官方网站。中国解剖网是广大医学生,尤其是初学者,提供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。建站之初,比登山还难!不懂计算机技术,就向专业人士学习;不懂网络技术,就刻苦自学;不懂建站,就参考其他同类学术网站。并为此自费配置了一台电脑,安装了网线,授课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网络之中。建站网站的费用都是他个人承担,不少商家找上门来,协商高价收购网站,为了保持网站的公益性和学术性,都一一婉拒,免费作为中国解剖学会的官方网站,因为他认为学会网站是宣传解剖学发展和交流专业知识的一个平台,能为更多医学生和医学同行提供服务。
建站17年来,网站的运行始终由他一个人负责,论文上传、会议发布,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即没报酬,也没名誉,但他从未叫苦叫累,无怨无悔负责网站的建设。始终坚持学术交流、资源免费共享、开放公益的初心,累积访问量500万人次,注册1万多人,成为广大医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。
2011年,人体科学生命馆进行搬迁重建,实验室的老师们承担了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标本的布展工作,从近三千件标本中精挑细选了一千二百多件作品展出,他们精益求精,对挑选出的标本全部更换保存液;对出现渗漏的400多件标本进行修复,不能修复的则重新制作。为了更好地展现标本,他们根据标本特点,制作了100多件形态各异的标本支架,在让解剖标本在晶莹剔透的有机玻璃中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2017年春期,互动显微镜室的40多台显微镜的光源灯有故障,原来的厂家倒闭了,联系一些其他的厂家不是没配件就是维修费太贵,修一台要一千多元。他们决定先自己摸索,拆开一台显微镜,研究电路原理,上网查资料,发现光源是由发光二极管构成,联系二极管生产厂家,最后在工贸找到了合适的二极管。买来了烙铁、万能表等工具,牺牲了多个业余时间,最终使60多台显微镜明亮起来,这一下就为学校节约了几万元。
收集尸体、制作标本也是解剖实验老师的工作之一。观念上的差异,不少人觉得经常接触尸体不吉利。有时他们找人帮忙运输尸体,遭人白眼也是常事。实在找不到交通工具,就自己手搬肩扛,用自己的车运。这对于别人来说避之不及的事情,而对于解剖教师的他们,无论何时何地,只要有人联系,都第一时间赶到,找不来车,自己骑车运,从不推诿、风雨无阻。经过解剖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,几年来收集大体十多具,病理标本一百多件。
教师,没有华丽的舞台,没有簇拥的鲜花,在“三尺讲台、一块黑板”的天地间用爱心点亮心灵,用精神塑造灵魂,用智慧铸就文明。“传道授业解困惑,披肝沥胆剖苦心!” 这句话是南阳医专解剖人的真实写照。“甘做基石,润物无声”是三代解剖人经过共同努力,传承下来的基石精神,而这种精神,就是对师德最好的诠释。